深刻认识新时代行业使命
全面推进社会工作服务创新
在2023全国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创新发展大会上的发言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 会长
陈存根 博士教授博导
(2023.10.2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社会工作同仁们:
上午好!
千年姑苏,秋景如画。今天我们在苏州召开大会,共商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创新发展。我代表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对莅临现场以及线上参会的各位领导、嘉宾、同仁表示衷心的欢迎,对江苏省以及苏州市各级党委、政府、政协、民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今年,党中央审时度势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统筹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对社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此次大会,旨在团结全国社会工作机构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支持社会工作发展的爱心企业、公益基金会,回应新时代对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探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创新发展机制,搭建社会工作资源互动平台,推进行业更好地履行时代使命。我很高兴能利用这个机会,就推进新时代社会工作发展与大家分享,请批评指正。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消灭了绝对贫困,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跨越。面对这一历史性跨越,我们要遵照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深化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的认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社会运行中出现的“四转”变化,全面坚持党的领导,努力推动社会工作“六化”,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专业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运行规律,孕育了特征鲜明的传统农业社会管理模式:土地自耕、自营自足、无需求人、相对封闭的生产方式;村落而居、宗亲照顾、邻里守望、彼此相助的乡风民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恬淡悠闲、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催生了以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1978年至2022年,我国城市化率由17.9%提高到65.22%;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到9.21亿,城市由193个增加到696个;一、二、三产业的占比由27.7%、47.7%、24.6%分别变为7.7%、37.8%和54.5%。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工业化、信息化、甚至智能化生产方式成为主流;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人员流动日益更加频繁,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大城市带来的一些影响,城乡群众原有的生产生活状态、恬淡悠闲、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模式逐渐式微。
二是单一趋同向多元复杂的社会问题转化。传统社会模式下,民众的困难主要表现为散在发生的生老婚丧病弱残、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事务,基本能够依靠宗族邻里随时、就地、有效解决;建国后,农村公社化、城市工商化,所有人都进入体制成为单位人,单位兜底解决了宗亲照顾、邻里守望解决不了的许多社会问题;即使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特殊群体,政府也可以通过落户农村、分田种地,兜底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无论是宗亲照顾邻里守望,单位人解决单位事,还是落户农村分田种地,本质都是群众事务群众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处理,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种模式下,政府不需要设置专门的机构提供日常基层服务,只需要完善社会管理,加强社会治安和维护公平正义。如果出现重大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震灾等,由于救助诉求趋同,政府可通过行政手段一次性、大规模、无差异地救助,民众生存竞争和政府社会管理压力不大。现代社会转型,民众的民生诉求和社会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防止规模性返贫外,又出现了工业化、城市化而产生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社会募资等问题,还有老龄问题、医疗救助、民众就业、权益维护、社会融入、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禁毒戒毒、残障康复等民生问题,节奏紧张的城市生活诱发的攀比焦虑、浮躁暴力、精神抑郁、玩世沉沦等社会负面情绪,有物质生活的、精神文化的;有身体物理的、心理情感的;也有家庭个人的、社会群体的。诉求多元,千差万别;原因万端,错综复杂,具有鲜明的专业社会性特征。
三是强化管制的社会管理向完善服务的社会治理行政理念转变。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对社会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阐明了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基础性的重大问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针对社会运行模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宗亲照顾、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日见式微,单位人变为社会人,落户种地融入社会的条件不复存在,社会服务功能不足甚至缺失,我国行政理念正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治理方式也从单一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并用发展,构建了党政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首先必须补足社会转型后,基层服务功能不足甚至缺失这一短板,构建党领导的以专业队伍为骨干、群众事务群众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处理的现代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服务功能,以专业服务的理念、技术和队伍系统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多元需求和复杂问题,实现坚持党的领导,紧扣我国国情,学习借鉴人类文明先进经验,继承、创新并发展中华民族处理解决社会问题的优秀传统和文明习俗,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四是单纯扶贫救济向专业赋能的社会服务方式转换。传统农业社会一般只有政府管理部门,缺少天天在社区一线服务群众、排忧解难、扶贫济困的社会工作人员,只能对受助群体提供传统的普惠性、一揽子、无差异的服务救助,一次性给钱给物。这种短缺经济时代形成的习惯救助方式,受助对象往往处于配合地位,被动接受,难以做到针对性差异化救助,受助群体不易养成独立性,相反可能诱发依赖性。在以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社会,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具有个体性、散发性、散发性、随机经常性、差异复杂性特点,决定了必须建立宏大的职业社会工作队伍,培育社会服务机构,应用专业的理论、技术和力量,专业性的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运动式,自愿化,临时性,一般化的帮扶我们应该大力鼓励提倡,但是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这是无法完全适应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经常性、专业性的现实需要。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从持续改变困境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入手,既授鱼解困,更织网赋能,不断提高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从而建立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最终让困难群体能够公平公正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独立、自强、有尊严地生活,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
今天莅临大会有许多公益慈善界和热心公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界朋友,我们诚恳建议并热切希望大家在执行公益项目中,重视并运用社会工作专业力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断提高公益善款、慈善基金的帮扶质量和使用效益。社会工作是基于解决现代社会问题而产生并不断发展、逐渐成熟的一门专业工作。有人形象地讲“社会工作者是社会疾病的理疗师”,服务直接、精准、高效、可持续,不仅有利于补齐现代社会治理短板,完善社会服务功能,而且能够充分提升公益资金的使用效益,事半功倍,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而助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有超过300项国家级政策法规强调社会工作的积极作用,“社会工作”七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底,社工人才队伍已达160万,其中持证社工93万余人;398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共有183个硕士点和22个博士点,每年培养4万多名专业社工人才;全国成立了近1.9万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设置了6.4万个社会工作服务站(中心),开发了超过44万个社会工作岗位;到2023年5月,我国已建成乡镇 (街道)社工站3.7万个,10.8万名社会工作者进站服务,初步形成了广布城乡的社会工作服务网络,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持。
在充分肯定社会工作发展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为了积极应对“四转”变化,更好推进社会工作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让党的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有机结合,构建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下功夫推进社会工作“六化”,解决好当前社会工作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快社工理论中国化,推进法制建设,提升社会认知,保障社工待遇,强化社工实务。
社工理论中国化。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理论、技术和组织体系,摒弃ngo、第三方和独立性。社工工作组织化。制定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建立各级各类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搭建社工服务工作平台,实现社工工作组织化,社工队伍职业化。紧密结合治理体系建设、解决社会问题的现实需要,积极开发社工岗位,建设稳定的社工人才队伍。社工服务专业化。强化服务标准、健全认证评价体系,建立技术职称评审制度,将社会工作者纳入国家专业技术队伍管理。社工经费预算化。合理安排财政预算,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扶持社工组织、开发社工岗位、购买社工服务,依靠专业社工提高治理水平。社工发展法治化。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法规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社工同仁,社会工作是加强社会建设、提升治理水平的专业力量,事关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事关人民群众的福祉,我们要认真落实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提高专业素质,主动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主动融入国家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为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最后,预祝会议圆满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进步、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