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大师|边燕杰:让国际学界聆听中国声音-亚博88app

对话大师|边燕杰:让国际学界聆听中国声音

2017-07-13 10:03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0

南开社会学专业班同学、现南京大学教授彭华民访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边燕杰,回溯边燕杰教授结识社会学的过程、以及对于中国社会学在教学科研的建议和对青年硕士的寄语,带你零距离面对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的学者边燕杰。

微信图片_20170713100103

南开社会学专业班走出了多位社会学领军学者。当年青春年少,现在志向高远。南开社会学专业班同学、现南京大学教授彭华民访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边燕杰,回溯边燕杰教授结识社会学的过程、回首求学历程带来的成长感悟、对过去学术成就的总结和对未来学术生涯的展望、以及对于中国社会学在教学科研的建议和对青年硕士的寄语,带你零距离面对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的学者边燕杰。

4~vfxdxy~i~bi`6np`5qq4b

“ 我估计我还有五年的学术生命。我计划在关系社会学方面继续开展研究,争取获得一些突破,使得中国的社会学在国际社会学界,不但是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发出振聋发聩、有学术影响的声音。这是我的努力目标。”

从哲学到社会学

[ 哲学离现实经历太远 发觉社会学经世致用 ]

彭华民老师:当初你到南开去学社会学,我们想知道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过程,虽然是个老话题,但是同学们很想知道,你怎么样就过渡到社会学了呢?

边燕杰老师:我本科原来是哲学。学了一年之后,心里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哲学离自己下乡时经历的中国社会现实太远了,所以很想学一点务实的学科,用费老的话来说,就是“经世致用”的学科。我跟彭老师都是77级的,77级是78年2月份入学,等于78年一年学了哲学,79年开始就有点不满足,就开始到图书馆“乱学”,什么书都读,后来发现有一个词儿“社会学”,当时还没有恢复。所以79年就自学了这个。80年南开大学哲学系想做这方面的东西,我们的老系主任苏驼老师带领我们去天津、上海、南京等地查阅社会学期刊和书籍,到81年费老在南开大学办专业班的时候,我就开始正式学了社会学。经历就是这么简单。

理解社会学 研究社会学

[ 对社会学的理解从改造社会到解释社会 ]

彭华民老师:你在美国学习的时候为什么就选到社会分层,后来又选到关系网的这个研究呢?

边燕杰老师: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是带着“经世致用”社会学这个想法出国留学的,也就是为了改造社会才来学社会学的。81年进入到社会学学科也有这个想法,因为中国的社会学应用性比较强,85年我出国的时候也带着这个想法出去的。但是出国以后立刻就发现,这个想法和国外是不吻合的,因为美国对于社会学的定义,也就是社会学在欧洲的创始一直到现在,都把它定义为基础社会科学。所谓的基础社会科学,其根本任务是要提出一种对社会的解释,也就是解释世界,探索世界的奥秘,不是改造世界。社会学的知识应该有用,但有用性不是社会学的定义。这里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我们强调社会学要经世致用,他们强调社会学要探索人类社会的奥秘。所以出国后不久就开始调整自己,从原来对人口学、人口发展与治理的兴趣,就转到了对社会学的基础理论的兴趣上来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社会学是研究人的群体性的,而任何群体性都有两个趋势,一个叫做分化趋势,一个叫做整合趋势,所以我的兴趣在分化趋势上就选了社会分层,整合趋势就选了社会网络。分层当然就看群体之间的排他性,网络是群体之间的联系性、穿透性、连接性,后者是一种整合的作用,前者是一种分化,这是我为什么选了这两个学科。从做博士论文开始也没有离开过这两个专业方向。

回顾求学历程 感悟人生经历

[ 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求学经历带来不一样的成长启示 ]

彭华民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你的教育在不同的学校完成,就是你的学位是在不同的学校完成的。我想请你用简单的话来说每个学校在教育方面对你后来成长、事业发展、研究的发展留下的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边燕杰老师:南开给我两个东西,进入社会学专业班的前三年,是让我知道当个大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抱负,到了最后一年,进入了社会学专业班,学了社会学,发现可以有一个目标,你围着这个目标还可以走下去。

到了suny(纽约州立大学)读博士的时候,我就发现,美国的大学有丰厚的条件,坚实丰厚的条件,要实现目标,你要好好利用这个条件,读书的条件、老师的条件、出去参加会议的条件,等等。博士后期间我就到了杜克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我发现学术目标的达成真正的重要的是靠自己,个人的见识、个人的选择、个人的想法、个人的创意是最关键的。而我就是带着这些想法去明尼苏达大学任教的,就是那个时候自己有了另一个小小的抱负,是在某一个方向做出自己独特的学术贡献。当然是很困苦的,但是困境也是非常大的锻炼机会,我在明尼苏达大学的最初六年,完全是在教学和研究的困苦中挣扎过来的,挣扎对磨炼你的意志,锤炼你的思维,塑造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学者,一个独立思考的学者,是非常重要的。

后来我就到了香港科技大学。那个时候应该是自己有了一点学术基础了,有一点想法开始展示一下,不是给自己做,是带一个团队做,所以就组织港科大的同事与人民大学的李路路教授团队合作开发了“中国综合社会调查”,英文简称cgss。

由于cgss项目的缘故,我于2006-2009年期间在人民大学任访问教授,共三年,结束后转到西安交通大学,发现那里在西安交大不但能组织一个新的团队,还可以建立一个实质性的研究机构做一些推动学术发展的事,当时我的学术目标是推动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开创“关系社会学”这个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新领域。

回首过去成就 展望学术新篇章

[ 抛开过去荣耀不谈,成就有四 ;展望未来学术道路,仍将努力 ]

边燕杰老师:现在我62岁,看我一生,虽然发表了130多篇文章,十几本书,有过一些头衔,做了一堆事,但是最后发现,自己的学术成果就四个。第一个,在中国社会分层机制问题上提出了权力维续论;第二个,在网络研究上提出了强关系假设;第三个,在社会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上提出了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第四个,就是基于中国的文化现实,提出了关系社会学的研究方向。我进入西安交大之前的几年就是折腾权力持续论和强关系假设,所有的学术研究这都围绕着这两个课题。进入西安交大之后,八年来,估计还有未来的五年,我的学术兴趣就是如何用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为方法论的指导,在关系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有一些突破,使得中国的社会学在国际社会学界,不但是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发出振聋发聩、有学术影响的声音。这是我的努力目标。

彭华民老师:所以边教授他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间,在不同的学校获得不同的支持,支持他未来成长的信念、理论、方法。他在后来的学术生涯中间,在不同的阶段,在明尼苏达大学,在香港科技大学,后来在香港科技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到西安交通大学,他把国际化和本土化的两个东西都抓在手,提出了他自己的其他贡献,这个贡献不仅仅是在中国有影响,而且在世界上有影响。

对中国社会学在教学科研的建议

[ 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

彭华民老师 : 你现在在西安交通大学做院长已经做了有两届了,之前也在香港科技大学做了很多年的管理工作,我们就想问一下你把美国的经验和中国的经验相比较,中国社会学这个学科在教学科研方面还有哪些方面应该向国际的水平看齐?

边燕杰老师:

(1)从自身经历出发谈中国社会学发展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问题也比较大。我可以说一下我自己看到的情况和做的事儿。出国那段,大家也知道了,从博士论文开始,直到后来在美从事教学研究,自然就是主要在探讨社会行为的模式、社会运行的规律性、社会问题的本质等这些方面,也就是把心思用在如何解释社会这一方向。一直到现在,我也没有脱离开这个方向。我在美国任教时期(1991-1997,2006年以后)和我在香港科技大学工作期间(1997-2006),学术发作的大体套路也是这个方向。所以,我在香港科技大学时,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李路路教授合作搞了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目的是为了搜集数据,建立一个公开的数据库,大家共同探讨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些共同关心的学术性问题。

我到西安交通大学担任院长到现在刚好8年零一个月,今天是我担任院长的最后一天,明天我们就要换届了。8年前我到交大的时候,交大的社会学应该是已经起步,但是并没有进入社会学的主流,所以我当时的想法是一定要将交大社会学做出3个特色来:第一个是西部第一;第二个是国内领先;第三个是国际接轨。我没有提什么世界一流,我知道离世界一流还很远很远,所以我就提出了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这样一个思路来统领西安交大社会学的发展特色,就是说西安交大的社会学就是要做这个。在这个总的指导原则下,选择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质性研究方向,这就是关系社会学。

今天上午我在暑期班讲了的这个内容,即:关系社会学。这个新的研究领域包括几个特点。第一个就是要研究中国本身的问题,提炼关于中国社会的本土知识,local knowledge,不能脱离开中国的实际。第二个就是,关系社会学是有其学科地位的,所以本土知识必须上升到理论层次,将本土知识转化为一般化的理论知识,换句话说,关系社会学是社会科学,而不是就中国来谈中国。最后一点,我称其为“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即用社会科学的理论概念来概括、总结、提炼关于中国的本土知识,使得中国的本土知识能够进入到国际社会学的主流当中来,用现在的词来说就是“占领世界学术话语体系”。比方说,关系社会学要研究的“关系”,其研究成果要对国际社会学知识体系有贡献,不是自己说的愉快就满足了,而是让国际学界的都理解、都接受。

目前来看,我提出的这两个东西,即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和关系社会学,几年来都有所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还是得到了一些认可的。比如说,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得到了广泛的、普遍的反应。上海交通大学去年以“实证社会科学”为刊名搞了一个期刊,邀请我编委,还在首期上发表了关于实证社会学的一篇文章。关系社会学也被广泛接受,中国社会学会设立了关系社会学论坛,第三版的中国大百科社会学卷还设立了关系社会学的一个方向。近10年、20年来,我们较少产生中国特色的专业领域,但是关系社会学是中国特色的一个研究领域,很有发展前途。这令我很欣慰。

(2)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我倒是很希望,像今天上午我对学生讲,应该有一批人来从事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关于中国关系的研究。1940年代末,梁漱溟、费孝通等先生提出了伦理本位和差序格局这些思想,而70年来在关系研究方面也发表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如果通过关系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的变动逻辑,中国文化生活形态的转变和持续性、稳定性,用它来解释和理解中国社会,从而将这一套理论体系向国际社会做出贡献。

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非常符合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学术体系就是要有一套理论知识,我们现在要倡导、探索这套理论知识。学科体系,就是这些理论知识应从中国特色发展成为一般社会科学特色。最后就是话语体系,也就是要到世界上,能够有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而这个方式是符合国际话语体系,是用学术的语言、学科的语言来表达的。

那后一点,我们正在探索的过程当中,比方像最新的国际社会学社会网络分析在北京5月底6月初刚刚开完,我们在那里面有专门的关系社会学的论坛,而我们的一些研究已经被国际的一些友人所接受。这次大会请来的社会网络分析的国际权威、芝加哥大学的讲座教授伯特(ronald burt),他就是有感于关系的重要性,开始研究中国的关系,他所做的大会主题演讲,题目就叫做"chinese entrepreneurs, social networks, and guanxi",这个关系不是国外的那个泛泛的国外的那个“social relations”,而是中国人说的“关系”。可以说,他已经进入到关系社会学的研究里面来了,并且要求和我合作开展关于中国的关系的研究,我已经答应他了。现在,这个世界话语体系当中有一个“关系”的话语,这个“关系”的话语是我们提出来的,是我们基于中国文化特色提出来的,国际友人是承认的,不但承认,而且是国际权威学者正在参与到我们的这个话语里面来。

彭华民老师:挺大的一个贡献。因为把一个中国的本土的概念带到了世界社会学的这个研究中间,形成了世界社会学研究中间的一个中国概念,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中国化、中国概念还有中国特色。这个就叫“关系”,直接就叫“guanxi”,应该说是我们几代人奋斗的一个梦想,我们带进去一个中国概念。

对青年硕士的寄语

[ 为心中认可的目标而努力生活 从旁通而触类到触类而旁通 ]

边燕杰老师

(1)“旁通而触类”到“触类而旁通”

我个人认为,硕士生是本科生到博士生的过渡,就是你们的方向未来可以钻下去、也可以宽起来。宽起来就是做任何其他的工作,钻下去就要在进一步研究。我自己经过的这二三十年的学研经验,我认为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应该是发生了一个学习方式、自我成长方式的变化的,这个变化叫做从“旁通而触类”到“触类而旁通”。本科应该是旁通的,很多东西都要学,硕士研究阶段是去发现自己喜欢的那个类,要确定钻研哪个、纵深哪个,到了博士阶段肯定应该发现、已经获得了这样的一个类,在这个类上,我用个人的例子来说,就是最后落在了分层和网络这两个类上。所以我觉得我对你们一般性的建议,就是不要开始封的太窄,但硕士阶段要逐渐发现自己的专业方向,定方向这应该是在硕士完成和博士开始的时候就应该有这样一个趋势。

(2)为心中认可的目标而努力生活

我觉得青年人要有一个志向。不见得一辈子就一个志向,在每一个阶段应该有一个志向,让自己攀登什么。而这个志向应该是有个性特征的,人们之间是有差异的。所以,很多学生让我签个名或写赠书寄语时,我通常就是那一句话:“为心中认可的目标而努力”。这是我一直用的一句话,你认可什么,就努力实现什么。人肯定要有一个志向,这个志向越和集体相关、和国家命运相关、和学科发展相关,越有意思,生命力就越强。这个志向越是抛离了社会,抛离了群体,它的生命力估计就越可能有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听起来有点唱高调,但我确实是这么认为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社会学就是研究一个群体性的科学,而当今的群体性,是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命运相关的,就像现在所说的中国梦。

  • 关键字
  • 责编:张燕

  • 微博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