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凤芝:我与社会工作已经分不开了-亚博88app

马凤芝:我与社会工作已经分不开了

2019-09-27 09:10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0

1978年马凤芝来到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求学,于1984年经济学硕士毕业之后留校任教。2018年是马老师进入大学整整40年纪念,在这40年里,无论是哪个阶段,马老师都始终将自己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放在一起。在社会工作专业重建、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地奋斗在最前线。

微信图片_20190927090908

马凤芝,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经济学硕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社会工作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社会福利)。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主任、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主任。

中国妇女第十次、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妇联第十届、十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专家,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 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长期从事社会工作工作理论与实践、社会福利、社会问题、社会发展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妇女发展与妇女社会工作、临床社会工作、老人社区照顾、医务社会工作、家庭及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学校及青少年社会工作、法庭与调解社会工作等。

1978年马凤芝来到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求学,于1984年经济学硕士毕业之后留校任教。2018年是马老师进入大学整整40年纪念,在这40年里,无论是哪个阶段,马老师都始终将自己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放在一起。在社会工作专业重建、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地奋斗在最前线。

在采访的过程中,回首任教以来这30多年走过的路,虽然每一步都有困难和苦涩,但马老师总是露出幸福的微笑。因为马老师始终带着爱和希望,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路奉献着自己的力量,马老师的温暖、情怀就像一盏烛光,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以下访谈,“问”指同学提出的问题,“答”是马老师的回答)

相遇·情怀

问:了解到您之前是学经济学的,那您是如何与社会工作结缘的呢?

答: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用“情怀”一词来概括。我本科是学经济学的,研究生也是读经济学的。我本科是1978级的,正好是中国是从拨乱反正投入到经济建设为主的时候,也就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一个过程。大家都知道经济学是研究国家经济发展、国民生产、人民福祉的学科。在我们那个年代,经济学关注到当时国家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也是一个发展中的议题。我在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就接触到社会学的不同理论,我们也会去探讨中国近代化这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等。

我自己得益于我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的时候,老师们对于整个中国发展的思考和探索。记得老师们给我们布置一个任务:以政府与经济为核心去探索中国的整个现代化历程,我研究的是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政府与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慢慢意识到经济发展过程,其实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我们所说的“社会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我就是从这个领域切入到了政府与经济、社会与经济这一主题。所以是关注国家发展的这样一个情怀,使我开始关注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就留在社会学系教书,主要是教《经济与社会》、《社会经济史》等课程。那时恰逢1987年、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吉林大学三家大学重建社会工作专业,在这么一个契机下,当时管研究生和教学的顾宝昌老师代表系里找我谈话,希望我可以加入社会工作专业的建立,当时我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社会工作。但是就在1988年,我们在北京大学召开亚太区社会工作教育研讨会,我当时是大会秘书,在这过程中才开始了解什么是社会工作。虽然是刚刚开始了解,但是一下就非常喜欢,因为知道这个专业是跟人民的福祉、跟国家的发展有关系,特别是它关注社会发展中的少数的弱势社群、关注社会发展中人的尊严、关注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所以一下子就觉得非常喜欢这个专业。到今天走上教学路已经30年了,我认为就是“情怀”一词,可以总结我这些年的经历。从我立志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的时候开始,我这30年的坚持,参与也见证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可以说不忘初心。    

相识·坚持

问:刚刚马老师也提到说,正是因为社会需要社会工作这个专业,然后社会工作这个专业也能促进咱们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的福祉。那么现在这个专业建立起来了,那当时在建立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

答:那时候困难可大了,其实要是说起来呢,北大是第一家重建这个专业的,当时系里参与重建的有很多老师,包括我们的袁方老先生、王思斌老师,袁先生多次鼓励我说,这个专业很重要,系里送我去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去学习社会工作等,袁先生也鼓励我去读博士学位,让自己能够有一个扎实的专业基础,那后来我是读了社会工作的专业硕士学位和社会工作的博士学位。说起来呢,我们当时有袁先生、王老师、程为敏老师等,但是我应该是教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第一人,包括概论、个案、实习等等。

初期的时候大家不认识什么是社会工作,大家会把社会工作跟志愿工作划等号,包括我们系的当时的很多老师也不知道,就会问小马为什么去研究社会工作,那有什么可研究的?很多人会问什么是社会工作,那我们自己也是在思考的。当时这是一个社会不认可、不知道的专业,从国家社会发展领域里制度建设的层面来讲,它是跟现代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是相关的,在当时这是大家不熟悉的。

第二个呢,大家知道社会工作在1949年之前有,在1949年之后中断了,所以我们没有教材。当时我们的教材主要是来自我国台湾、香港的中文译著,但是因为两岸文化具有多元性、差异性,在文字、语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所以我们就去找一些英文的原版书来读,虽然不多,但是这个过程中真的是得益于台湾、香港社工界和社福界的支持,当时主要就是他们给我们的参考书、教材,另外我们还收到很多老师赠予的老版英文教材,所以其实教材建设也是一个问题。

另外就是最大的问题是师资队伍本身。当时有谁懂社会工作专业?我们今天说社会工作它是个专业,它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我们重建时候处在没有教材、没有师资、社会认知低等情况下,我们也在思索专业性体现在哪里?怎样去开展这个专业的教育?怎么样去做督导?其实这些困难都是这30年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相知·感恩

问:刚刚马老师说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香港那边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那在这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30年中,还有哪些力量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答:谈到推动专业发展的力量,我觉得首先是政府应该是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我刚才讲到社会工作学科的重建就是处在改革发展的历史浪潮中。教育部首先恢复的是社会学的专业,那么社会工作是在社会学专业的二级学科。其实很多文献都提到了这一点,当时费孝通老先生所主持的《社会学概论》一书中,第13章就是社会工作,也就是说他把社会工作看作为社会福利制度之一,所以当时社会学理念是涵盖了对社会工作的认识的。那社会工作专业本身重建也是当时的教委和民政部门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意识到社会福利服务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我国政府对整个社会发展制度建设的需求推动了国内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我觉得第二个最重要的是社会工作教育者群体,我们这个群体真的是付出了非常辛劳的劳动。如果说这40年中国各界各领域的工作者都在努力奋斗的话,我们社会工作教育界也是在艰苦奋斗,如果没有我们这群人的努力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第三个,我觉得是我们港台地区、华人社福界等一直给我们提供大力的支持,在我们教材建设、人员交流、师资培养等方面都提供了大力支持。特别是香港和台湾地区,他们不但给我们提供教材,还自己掏腰包,给我们资金支持。比如最早的设立“薪传”奖学金就是林梦秋教授拿出自己的钱来在我们系给学生设立的。

相伴·奉献

问:我觉得听马老师讲过去的事情好像每一幕都是那么的清晰。那现在转眼间30年过去了,当您在回望这30年,最大的感慨是什么呢?

答:其实我也常常想,确实时间非常快。我自己的生命都融入到整个的国家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和为人民服务中。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来说,还是能够对党和国家、对自己有一个交代的。我也在想我这30年最主要的工作做了些什么?我觉得我最主要的工作和贡献是在做社会工作教育。

我立足北大,通过这样一个专业培养学生。第一个令我比较欣慰的就是我在教育上是用心在是培养学生的。另外一个就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去发现和预见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社会问题,用专业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和途径下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推动社会发展。从90年代开始,我们就带着早期的社会工作学生通过实习去实践,当时哪里有了新的发展苗头,我们就到哪里去。所以我们去做的都是一些开创性的工作,我现在至今还留着同学们手写的实习报告。我们当时到中华慈善总会、青年报的青春热线、红枫妇女热线、六院的中国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妇女法律援助中心、北京儿童福利院等进行实习,这些都是有开拓性的工作。最后,就是我自己作的另外一个工作,我希望能够推展不同领域社会工作发展。前几天刚刚卸任的林建华校长,是一位非常好的校长,在他做副校长的时候就非常肯定我们专业。2009年我们在北医三院推动医务社会工作的时候,林校长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记得我带着我们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到北京人民医院,当时我们设置了整个服务架构,定位了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方向。我们将最初的透析病人的陪伴服务写成了手册,制定了人民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实习手册,完善制度建设,这都是我们做的开创性的工作。

相随·不忘初心

问: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已经发展30年了,它未来还有无数个30年,那么您对未来的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有何展望呢?

答:作为一个与社会工作专业一起成长的参与者和同行者,我见证了专业历史的发展,我希望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能够在未来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当中走在全国的前列。习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那么把我们国家放到整个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脉络中来看,我们今天已经融入了国际社会。那么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不仅要继续有承担,对历史有承担,对人民有承担,对国家民族有承担。而且我们要努力使我们的学科能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应该有这种担当,也要有这种理想与抱负去这个发展和完善我们的学科体系,特别是社会工作这个专业,我们真的是任重而道远。另外,我们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来提高学科教学水平,将学科的发展与国家和时代紧密相连。同时我也期待和祝福北大、祝福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好!

微信图片_20190927090925

图从左向右依次是:谢立中老师、马凤芝老师、王思斌老师

当马凤芝老师讲述了她是如何与社会工作结缘,在专业建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力量一直推动着专业的发展的时候,她翻起了珍藏了三十年的老照片,那一幕幕的回忆于照片上定格,从在香港理进修,到于新加坡交流,再到与世界各地的学者会面,无一不体现着马凤芝老师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特别是她拿出了自己三十年前还在上学时所写的对社会工作的规划,规划中写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需要以政府为指导,需要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需要结合本土化国情”,这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这样前瞻性与远见的视野是马凤芝老师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决定的。

最令人动容的是她感慨道:“我已经与这个专业分不开了”。这样为社会工作事业献身的情怀与精神是如此珍贵,马老师身后的社会工作学生也是如此幸运。

  • 关键字
  • 责编:张燕

  • 微博推荐

网站地图